隋书_列传卷四十二部分译文

查阅典籍:《隋书》——「隋书·列传卷四十二」原文

  徐则,东海郯县人。  小时候沉着稳重,没有不良的嗜好。  跟从周弘正学习,喜欢《周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,擅长于议论,名声远播都城。  徐则叹息说:“名声不过是实质的外表,我怎么能舍去本质而去追求外表呢?”于是怀有栖隐山林的念头,拄着拐杖到缙云山中隐居。  后辈学子几百人,苦苦请求徐则教授,徐则推辞不干,而打发他们走。  不娶妻,常穿着粗布衣巾。  陈太建年间(569~582),应召到至真观小憩。  过了一月,又辞观到天台上,绝食五谷以修身养性,每日所用不过松涧之水罢了。  即使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,也不穿棉衣。  太傅徐陵为徐则书写颂文并刻在山上。  他刚到缙云山时,太极真人徐君对徐则说:“你年过八十,会做帝王的老师,然后才能得道。”晋王杨广镇守扬州,知徐则之名,亲笔写信召徐则说:“道得源于万物的玄妙变化,法来源于大自然,包涵阴阳的变化,混然而成万物,人们能够弘扬道,道则存在于人们的言行之中。  先生履行德教修身辟谷,以玄为本整齐万物,深明其趣味,通晓于法门。  悦性怡神,从虚空玄妙的人体感应中体会道的玄妙,餐松食(zhu,植物名,可入药),在烟霞中栖息,望赤城以等待风起云升,游玉堂而驾龙凤之车,虽然在天台山隐居,名声却仍然远播于江淮之地。  我想借重你的良谋,有劳你早晚辛苦。  一向钦佩你的道术,长久地存于我胸臆,侧席以待隐居之人,作梦都想你。  霜风变冷,海气即将变寒,隐居在茂林之中,精神与道体均吉庆安宁。  当初商山四位老隐士,举荐于汉庭,淮南八公,来藩王之宫朝仪,过去和现在虽有不同,山谷却没有变化。  隐居市井和朝廷,前贤已作出表率。  导引凡人阐述圣理,除了先生还有谁呢?故特地遣使到山谷相请,想先生不辞劳苦,欣然而来,不再待在蒲轮上面,离开你隐居的山谷。  望先生能委屈自己,我伫立等候你披云而来。”徐则对门人说:“我今年八十一岁,晋王来召我,徐君的话果然灵验。”于是到了扬州,晋王请徐则讲授道法,徐则以时日不便推辞。  到了半夜,命侍者取来香火,好像平常朝圣的礼仪一样,到五更而死,而肢体柔软如同活着一样,停放了几十天,颜色没有变化。  晋王下书说:“天台山隐士东海徐先生,表里俱为人所敬仰,以谦和玄默为德,视万物于身外,约束以安身,着粗布蒲衣,餐松食,栖隐于天台山上,五十余年。  卓越的仙才啊,飘然腾气升天,千寻峻岭,万倾碧涛,都不能窥其踪迹。  寡人我景仰先生道家风度,久闻先生道德质朴,频频派遣使者,到远方请来先生,希望能虔诚地接受高深的道法,以结良缘。  现在先生刚到这里,还不到十天,就厌弃尘世羽化升天,返朴归真于灵府。  身体柔软,颜色不变,这是经方家所谓“尸解地仙”之术。  诚感延师的礼仪没有举行,而延师之心早在,即使忘掉忧愁,仍然怆然于怀。  丧事所需费用,随时按需求供给。  霓裳羽盖,既然已经腾云而去,空棺连同余下的衣服,怎能葬在坟中。  但拐杖和鞋子仍在,就按照俗法,应派遣使者送还天台山定葬。”当时从江都到天台山,沿道多看见徐则徒步行走,说得以放还。  到了旧居,徐则取出经书道法分送给弟子,仍叫打扫一间房子,说:“如有客来,宜把他们请到这里。”然后跨过石梁,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。  过了一会儿,尸柩到了,弟子们才知道徐则已灵化,时年八十二岁。  晋王听说这件事,更加惊奇,特赐锦缎千匹,派画工画出徐则的相貌,命柳巧言作讠赞说:“能用语言表达的道,不是永恒不变的道,永恒存在的道是无可名状的;上上之德不是凡俗的德,至上之德是没有界限的。  玄风扇起来,才有先生。  夙昔炼金液,怡神于天地之上,玉石刚软化,云丹又将炼成。  就去追慕葛洪,将与茅嬴为伴。  我王遥嘱,乃感到先生的真诚。  柱下史暂启如上,河水沉静无声,留此符以告信,如化杖飞声腾龙。  永远思念先生灵踪,向哪里发抒思念之情?现在披上素绢之衣作吊,如同来到天台一样。”当时还有建安人宋玉泉、会稽人孔道茂、丹阳人王知远等,也行辟谷之术,以松涧之水自给,都受到炀帝的器重。

  ○隐逸

  自肇有书契,绵历百王,虽时有盛衰,未尝无隐逸之士。故《易》称“遁世无 闷”,又曰“不事王侯”;《诗》云“皎皎白驹,在彼空谷”;《礼》云“儒有上 不臣天子,下不事王侯”;语曰“举逸民,天下之人归心焉”。虽出处殊途,语默 异用,各言其志,皆君子之道也。洪崖兆其始,箕山扇其风,七人作乎周年,四皓 光乎汉日,魏、晋以降,其流逾广。其大者则轻天下,细万物,其小者则安苦节, 甘贱贫。或与世同尘,随波澜以俱逝,或违时矫俗,望江湖而独往。狎玩鱼鸟,左 右琴书,拾遗粒而织落毛,饮石泉而廕松柏。放情宇宙之外,自足怀抱之中,然皆 欣欣于独善,鲜汲汲于兼济。而受命哲王,守文令主,莫不束帛交驰,蒲轮结辙, 奔走岩谷,唯恐不逮者,何哉?以其道虽未弘,志不可夺,纵无舟楫之功,终有贤 贞之操。足以立懦夫之志,息贪竞之风,与夫苟得之徒,不可同年共日。所谓无用 以为用,无为而无不为者也。故叙其人,列其行,以备《隐逸篇》云。

  ○李士谦

  李士谦,字子约,赵郡平棘人也。髫龀丧父,事母以孝闻。母曾呕吐,疑为中 毒,因跪而尝之。伯父魏岐州刺史瑒,深所嗟尚,每称曰:“此兒吾家之颜子也。” 年十二,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。后丁母忧,居丧骨立。有姊适宋氏,不胜哀而 死。士谦服阕,舍宅为伽蓝,脱身而出。诣学请业,研精不倦,遂博览群籍,兼善 天文术数。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,赵郡王睿举德行,皆称疾不就。和士开亦 重其名,将讽朝廷,擢为国子祭酒。士谦知而固辞,得免。隋有天下,毕志不仕。 自以少孤,未尝饮酒食肉,口无杀害之言。至于亲宾来萃,辄陈樽俎,对之危坐, 终日不倦。李氏宗党豪盛,每至春秋二社,必高会极欢,无不沉醉喧乱。尝集士谦 所,盛馔盈前,而先为设黍,谓群从曰:“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,荀卿亦云食先黍 稷,古人所尚,容可违乎?”少长肃然,不敢驰惰,退而相谓曰:“既见君子,方 觉吾徒之不德也。”士谦闻而自责曰:“何乃为人所疏,顿至于此!”家富于财, 躬处节俭,每以振施为务。州里有丧事不办者,士谦辄奔走赴之,随乏供济。有兄 弟分财不均,至相阋讼,士谦闻而出财,补其少者,令与多者相埒。兄弟愧惧,更 相推让,卒为善士。有牛犯其田者,士谦牵置凉处饲之,过于本主。望见盗刈其禾 黍者,默而避之。其家僮尝执盗粟者,士谦慰谕之曰:“穷困所致,义无相责。” 遽令放之。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,震扼其喉,毙于手下。震惶惧请罪,士谦 谓之曰:“卿本无杀心,何为相谢!然可远去,无为吏之所拘。”性宽厚,皆此类 也。其后出粟数千石,以贷乡人,值年谷不登,债家无以偿,皆来致谢。士谦曰: “吾家余粟,本图振赡,岂求利哉!”于是悉召债家,为设酒食,对之燔契,曰: “债了矣,幸勿为念也。”各令罢去。明年大熟,债家争来偿谦,谦拒之,一无所 受。他年又大饥,多有死者,士谦罄竭家资,为之糜粥,赖以全活者将万计。收埋 骸骨,所见无遗。至春,又出粮种,分给贫乏。赵郡农民德之,抚其子孙曰:“此 乃李参军遗惠也。”或谓士谦曰:“子多阴德。”士谦曰:“所谓阴德者何?犹耳 鸣,已独闻之,人无知者。今吾所作,吾子皆知,何阴德之有!”

  士谦善谈玄理,尝有一客在坐,不信佛家应报之义,以为外典无闻焉。士谦喻 之曰:“积善余庆,积恶余殃,高门待封,扫墓望丧,岂非休咎之应邪?佛经云轮 转五道,无复穷已,此则贾谊所言,千变万化,未始有极,忽然为人之谓也。佛道 未东,而贤者已知其然矣。至若鲧为黄熊,杜宇为鶗鴂,褒君为龙,牛哀为兽,君 子为鹄,小人为猿,彭生为豕,如意为犬,黄母为鼋,宣武为鳖,邓艾为牛,徐伯 为鱼,铃下为乌,书生为蛇,羊祜前身,李氏之子,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邪?” 客曰:“邢子才云,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,仆以为然。”士谦曰:“此不类之谈 也。变化皆由心而作,木岂有心乎?”客又问三教优劣,士谦曰:“佛,日也;道, 月也,儒,五星也。”客亦不能难而止。

  士谦平生喜为咏怀诗,辄毁弃其本,不以示人。又尝论刑罚,遗文不具,其略 曰:“帝王制法,沿革不同,自可损益,无为顿改。今之赃重者死,是酷而不惩也。 语曰:‘人不畏死,不可以死恐之。’愚谓此罪宜从肉刑,刖其一趾,再犯者断其 右腕。流刑刖去右手三指,又犯者下其腕。小盗宜黥,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,又不 悛下其腕,无不止也。无赖之人,窜之边裔,职为乱阶,适所以召戎矣,非求治之 道也。博弈淫游,盗之萌也,禁而不止,黥之则可。”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。

  开皇八年,终于家,时年六十六。赵郡士女闻之,莫不流涕曰:“我曹不死, 而令李参军死乎!”会葬者万余人。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,条其行状,诣 尚书省请先生之谥,事寝不行,遂相与树碑于墓。

  其妻范阳卢氏,亦有妇德,及夫终后,所有赙赠,一无所受,谓州里父老曰: “参军平生好施,今虽殒殁,安可夺其志哉!”于是散粟五百石以赈穷乏。

  崔廓子赜

  崔廓,字士玄,博陵安平人也。父子元,齐燕州司马。廓少孤贫而母贱,由是 不为邦族所齿。初为里佐,屡逢屈辱,于是感激,逃入山中。遂博览书籍,多所通 涉,山东学者皆宗之。既还乡里,不应辟命。与郡李士谦为忘言之友,每相往来, 时称崔、李。及士谦死,廓哭之恸,为之作传,输之秘府。士谦妻卢氏寡居,每有 家事,辄令人谘廓取定。郭尝著论,言刑名之理,其义甚精,文多不载。大业中, 终于家,时年八十。有子曰赜。

  赜字祖浚,七岁能属文,容貌短小,有口才。开皇初,秦孝王荐之,射策高第, 诏与诸儒定礼乐,授校书郎。寻转协律郎,太常卿苏威雅重之。母忧去职,性至孝, 水浆不入口者五日。征为河南、豫章二王侍读,每更日来往二王之第。及河南为晋 王,转记室参军,自此去豫章。王重之不已,遗赜书曰:

  昔汉氏西京,梁王建国,平台、东苑,慕义如林。马卿辞武骑之官,枚乘罢弘 农之守。每览史传,尝切怪之,何乃脱略官荣,栖迟籓邸?以今望古,方知雅志。 彼二子者,岂徒然哉!足下博闻强记,钩深致远,视汉臣之三箧,似涉蒙山,对梁 相之五车,若吞云梦。吾兄钦贤重士,敬爱忘疲,先筑郭隗之宫,常置穆生之醴。 今者重开土宇,更誓山河,地方七百,牢笼曲阜,城兼七十,包举临淄,大启南阳, 方开东閤。想得奉飞盖,曳长裾,藉玳筵,蹑珠履,歌山桂之偃蹇,赋池竹之檀栾。 其崇贵也如彼,其风流也如此,幸甚幸甚,何乐如之!高视上京,有怀德祖,才谢 天人,多惭子建,书不尽意,宁俟繁辞。

  赜答曰:

  一昨伏奉教书,荣贶非恆,心灵自失。若乃理高《象》、《系》,管辂思而不 解,事富《山海》,郭璞注而未详。至于五色相宣,八音繁会,凤鸣不足喻,龙章 莫之比。吴札之论《周颂》,讵尽揄扬,郢客之奏《阳春》,谁堪赴节!伏惟令王 殿下,禀润天潢,承辉日观,雅道贵于东平,文艺高于北海。汉则马迁、萧望,晋 则裴楷、张华,鸡树腾声,鹓池播美,望我清尘,悠然路绝。祖浚燕南赘客,河朔 惰游,本无意于希颜,岂有心于慕蔺!未尝聚萤映雪,悬头刺股,读《论》唯取一 篇,披《庄》不过盈尺。复况桑榆渐暮,藜藿屡空,举烛无成,穿杨尽弃。但以燕 求马首,薛养鸡鸣,谬齿鸿仪,虚班骥皁。挟太山而超北海,比报德而非难,堙昆 仑以为池,匹酬恩而反易。忽属周桐锡瑞,康水承家,门有将相,树宜桃李。真龙 将下,谁好有名,滥吹先逃,何须别听!但慈旨抑扬,损上益下,江海所以称王, 丘陵为之不逮。曹植傥预闻高论,则不陨令名,杨修若切在下风,亦讵亏淳德。无 任荷戴之至,谨奉启以闻。

  豫章得书,赉米五十石,并衣服钱帛。时晋邸文翰,多成其手。王入东宫,除 太子斋帅,俄迁舍人。及元德太子薨,以疾归于家。后征授起居舍人。大业四年, 从驾汾阳宫,次河阳镇。蓝田令王昙于蓝田山得一玉人,长三尺四寸,著大领衣, 冠帻,奏之。诏问群臣,莫有识者,赜答曰:“谨按汉文已前,未有冠帻,即是文 帝以来所制作也。臣见魏大司农卢元明撰《嵩高山庙记》云,有神人,以玉为形, 像长数寸,或出或隐,出则令世延长。伏惟陛下应天顺民,定鼎嵩洛,岳神自见, 臣敢称庆。”因再拜,百官毕贺,天子大悦,赐缣二百匹。从驾登太行山,诏问赜 曰:“何处有羊肠坂?”赜对曰:“臣按《汉书·地理志》,上党壶关县有羊肠坂。” 帝曰:“不是。”又答曰:“臣按皇甫士安撰《地书》云,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肠坂。” 帝曰:“是也。”因谓牛弘曰:“崔祖浚所谓问一知二。”五年,受诏与诸儒撰 《区宇图志》二百五十卷,奏之。帝不善之,更令虞世基、许善心衍为六百卷。以 父忧去职,寻起令视事。辽东之役,授鹰扬长史,置辽东郡县名,皆赜之议也。奉 诏作《东征记》。九年,除越王长史。于时山东盗贼蜂起,帝令抚慰高阳、襄国, 归首者八百余人。十二年,从驾江都。宇文化及之弑帝也,引为著作郎,称疾不起。 在路发疾,卒于彭城,时年六十九。

  赜与洛阳元善、河东柳抃、太原王劭、吴兴姚察、琅邪诸葛颍、信都刘焯、河 间刘炫相善,每因休假,清谈竟日。所著词赋碑志十余万言,撰《洽闻志》七卷, 《八代四科志》三十卷,未及施行,江都倾覆,咸为煨烬。

  ○徐则

  徐则,东海郯人也。幼沈静,寡嗜欲。受业于周弘正,善三玄,精于议论,声 擅都邑,则叹曰:“名者实之宾,吾其为宾乎!”遂怀栖隐之操,杖策入缙云山。 后学数百人,苦请教授,则谢而遣之。不娶妻,常服巾褐。陈太建时,应召来憩于 至真观。期月,又辞入天台山,因绝谷养性,所资唯松水而已,虽隆冬洹寒,不服 绵絮。太傅徐陵为之刊山立颂。初在缙云山,太极真人徐君降之曰:“汝年出八十, 当为王者师,然后得道也。”晋王广镇扬州,知其名,手书召之曰:“夫道得众妙, 法体自然,包涵二仪,混成万物,人能弘道,道不虚行。先生履德养空,宗玄齐物, 深明义味,晓达法门。悦性冲玄,怡神虚白,餐松饵术,栖息烟霞。望赤城而待风 云,游玉堂而驾龙凤,虽复藏名台岳,犹且腾实江淮,藉甚嘉猷,有劳寤寐。钦承 素道,久积虚襟,侧席幽人,梦想岩穴。霜风已冷,海气将寒,偃息茂林,道体休 悆。昔商山四皓,轻举汉庭,淮南八公,来仪籓邸。古今虽异,山谷不殊,市朝之 隐,前贤已说,导凡述圣,非先生而谁!故遣使人,往彼延请,想无劳束带,贲然 来思,不待蒲轮,去彼空谷。希能屈己,伫望披云。”则谓门人曰:“吾今年八十 一,王来召我,徐君之旨,信而有徵。”于是遂诣扬州。晋王将请受道法,则辞以 时日不便。其后夕中,命侍者取香火,如平常朝礼之仪。至于五更而死,支体柔弱 如生,停留数旬,颜色无变。晋王下书曰:“天台真隐东海徐先生,虚确居宗,冲 玄成德,齐物处外,检行安身。草褐蒲衣,餐松饵术,栖隐灵岳,五十余年。卓矣 仙才,飘然胜气,千寻万顷,莫测其涯。寡人钦承道风,久餐德素,频遣使乎,远 此延屈,冀得虔受上法,式建良缘。至此甫尔,未淹旬日,厌尘羽化,反真灵府。 身体柔软,颜色不变,经方所谓尸解地仙者哉!诚复师礼未申,而心许有在,虽忘 怛化,犹怆于怀,丧事所资,随须供给。霓裳羽盖,既且腾云,空椁余衣,讵藉坟 垄!但杖为犹存,示同俗法,宜遣使人,送还天台定葬。”是时自江都至于天台, 在道多见则徒步,云得放还。至其旧居,取经书道法,分遗弟子,仍令净扫一房, 曰:“若有客至,宜延之于此。”然后跨石梁而去,不知所之。须臾,尸柩至,方 知其灵化。时年八十二。晋王闻而益异之,赗物千段,遣画工图其状貌,令柳抃为 之赞曰:“可道非道,常道无名。上德不德,至德无盈。玄风扇矣,而有先生。夙 炼金液,怡神玉清。石髓方软,云丹欲成。言追葛稚,将侣茅嬴。我王遥属,爰感 灵诚。柱下暂启,河上沉精。留符告信,化杖飞声。永思灵迹,曷用摅情?时披素 绘,如临赤城。”

  时有建安宋玉泉、会稽孔道茂、丹阳王远知等,亦行辟谷,以松水自给,皆为 炀帝所重。

  ○张文诩

  张文诩,河东人也。父琚,开皇中为洹水令,以清正闻。有书数千卷,教训子 侄,皆以明经自达。文诩博览文籍,特精《三礼》,其《周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 及《春秋三传》,并皆通习。每好郑玄注解,以为通博,其诸儒异说,亦皆详究焉。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,其房晖远、张仲让、孔笼之徒,并延之于博士之位。 文诩时游太学,晖远等莫不推伏之,学内翕然,咸共宗仰。其门生多诣文诩,请质 凝滞,文诩辄博引证据,辨说无穷,唯其所择。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,恆执 弟子之礼。适至南台,遽饰所乘马,就学邀屈。文诩每牵马步进,意在不因人以自 致也。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,与语,大悦,劝令从官。文诩意不在仕,固辞焉。 仁寿末,学废,文诩策杖而归,灌园为业。州郡频举,皆不应命。事母以孝闻。每 以德化人,乡党颇移风俗。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,见而避之,盗因感悟,弃麦而 谢。文诩慰谕之,自誓不言,固令持去。经数年,盗者向乡人说之,始为远近所悉。 邻家筑墙,心有不直,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。文诩尝有腰疾,会医者自言善禁,文 诩令禁之,遂为刃所伤,至于顿伏床枕。医者叩头请罪,文诩遽遣之,因为其隐, 谓妻子曰:“吾昨风眩,落坑所致。”其掩人之短,皆此类也。州县以其贫素,将 加振恤,辄辞不受。每闲居无事,从容长叹曰:“老冉冉而将至,恐修名之不立!” 以如意击几,皆有处所,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。终于家,年四十。乡人为立碑颂, 号曰张先生。

  史臣曰:古之所谓隐逸者,非伏其身而不见也,非闭其言而不出也,非藏其智 而不发也。盖以恬淡为心,不曒不昧,安时处顺,与物无私者也。士谦等忘怀缨冕, 毕志丘园,隐不违亲,贞不绝俗,不教而劝,虚往实归,爱之如父母,怀之如亲戚, 非有自然之纯德,其孰能至于斯乎?然士谦闻誉不喜,文诩见伤无愠,徐则志在沉 冥,不可亲疏,莫能贵贱,皆抱朴之士矣。崔廓感于屈辱,遂以肥遁见称,祖浚文 籍之美,足以克隆先构,父子虽动静殊方,其于成名一也,美哉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ix8.net//wenzhang/17664.html

古文典籍

热门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