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百家姓·甘》
-
历史来源
甘(Gān)姓源出:
甘氏之先,黄帝第十三子,名中,封于甘,子孙以国为氏。历虞夏世为诸侯,其地在有扈国之南郊。至商有盘公贤德萃拔高宗师焉,迨至周,仍世为诸侯,数千余年子孙蕃衍散居天下。(来自《甘氏源流记》)
其他说法:
1、出自姒姓,以国名为氏。夏朝时,有诸侯国甘国(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),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,以原封国名为姓,成为甘姓的一支。
2、出自子姓,以祖字为姓。据《姓纂》、《姓谱》所载:“甘,武丁臣甘盘之后。”商朝时,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,后武丁为商王,遂用甘盘为相。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,遂成甘姓。
3、出自姬姓,以地名为氏。据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载:“周武王同姓,于畿内为诸侯,因氏焉,甘伯恒公是也,秦有甘茂、甘罗”。即周武王时,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,其中有封于甘地者,称甘伯。后有甘伯恒公,其后代亦为甘姓。这一支甘氏,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。当时所谓的王畿,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。根据考证,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,当时就是以甘为名,因此,陕西鄠县一带,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,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,都极为深长。
4、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,其后人以甘为氏。家族名人
甘盘
生卒年不详,中国商朝名臣。
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,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。是为“帝师”身份“。武丁继位后,封甘盘为卿士,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,称他”旧学“,从此甘姓以”旧学“为堂号。据史书记载:「在武丁时,则有若甘盘」,孔安国传:「高宗(武丁)即位,甘盘佐之,后有傅说」。据今本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「小乙六年,命世子武丁居于河,学于甘盘。武丁即位后,「居殷,命卿士甘盘」。
甘德
甘德,战国时楚国人(一说是齐国人),中国著名天文学家。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,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。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,称为《甘石星经》,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。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,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,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。书里还记录了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,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。甘德著有《天文星占》8卷、《岁星经》等,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,仅有部分文字为《唐开元占经》等典籍引录,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、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。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、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,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,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(包括28宿在内),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有迹象表明,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,可惜其结果大多湮没不存。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。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,他指出“去而复还为勾”,“再勾为巳”,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、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“巳”字形。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(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)的概念,并且测得木星、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:400日(应为398.9日)、587.25日(应为583.9日)和136日(应为115.9日)。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、伏的日数,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、逆行和伏的日数,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、逆行和伏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。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,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,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。甘德的天文学贡献,与其他各家相比,在战国时代是最大的。
甘罗
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,楚国下蔡(今安徽省凤台)人。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,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,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,做事胸有成竹,善于言辩,为秦国使于赵国,赵王不但躬亲郊迎,而且在甘罗的伶牙俐齿之下,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。结果,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。甘罗回到秦国之后,就被高拜为上卿,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。
甘英
(生卒年不详),字崇兰,东汉人。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(97年)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(罗马帝国)。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(今新疆库车)出发,经条支(今伊拉克境内)、安息(即波斯帕提亚王国,今伊朗境内)等诸国,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(今波斯湾)沿岸,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。
《后汉书·西域传·安息传》记载:
和帝永元九年,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,抵条支。临大海欲度,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:“海水广大,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,若遇迟风,亦有二岁者,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。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,数有死亡者。”英闻之乃止。
安息国是汉朝与大秦交易的中转点,将汉朝的丝与丝织品与大秦交易,从中获取垄断的暴利。也许是考虑到若汉朝直接开通了与大秦的商路会损害其垄断利益,于是安息人没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经叙利亚的陆路,而是备陈渡海的艰难:“海水广大,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,若遇迟风,亦有二岁者,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。”又以传说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:“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,数有死亡者。”此语一出,即使甘英在西海却步返还,最终未能到达大秦,但甘英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,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,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。
有学者指出,安息船人所说的“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”的,很可能即是希腊神话中以歌声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。在《晋书·四夷传·西戎传附大秦国传》中有略为不同的记载:
汉时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其国。入海,船人曰:“海中有思慕之物,往者莫不悲怀。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。”英不能渡。
甘英出身于内陆,回国后甚至报告海水不可饮用:“途经大海,海水咸苦不可食。”(《晋书》)也许正是因为对海上航行知之甚少,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对航海危险的夸张描述,止步于安息。
甘延寿
字君况,后汉时北地郁郅人。少善骑射,入羽林郎,又为期门,以材力获宠,升辽东太守。元帝时,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。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,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,斩郅支单于,被封为义成侯。卒谥壮。
甘宁
字兴霸。三国时临江人。先依刘表,后归吴。陈计于孙权,先取黄祖,尽获其士众。又从周瑜破曹操,攻曹仁,拜西陵太守。曹操出濡须,宁为前都督,衔枚出破敌,敌惊退。时称江表虎臣,官至折冲将军。
甘泳
字泳之,宋朝崇仁人,读书不拘绳尺,尤精于诗。他作了一首长诗,有1400字,随事起义,随义链句,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。他的诗风也很奇特,与众不同。著有《东溪集》。
甘凤池
江苏江宁人,清代著名武术家,生卒年不详。先后拜黄百家、一念和尚为师,精内外家拳,善导引之术。江湖人称「江南大侠」,著有『花拳总讲法』。据清人王友亮着『甘凤池小传』说,他年八十余,终于乡。
甘凤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侠,吴敬梓所著『儒林外史』中的义士凤老爹写的就是他。甘凤池原是南京人氏,自小父母双亡,孤苦伶仃,自幼不喜读书,却爱好武功,结交江湖侠客,十几岁时,就以「提牛击虎的小英雄」名洋江南。『清史稿·甘凤池传』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。甘凤池听说拳家多出浙东,如张松溪、单思南、王来咸、黄百家等都是明朝以来的内家拳家,称雄江南。他决心去浙东求师深造,便离开金陵,只身来到四明山当年的四明山,山林茂密,古木参天,经常有猛虎出没其间,当地人都不敢单身入山。当时浙江余姚城有位内家拳家黄百家,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之子。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,曾招募义军,成立「世忠堂」进行过武装抵抗。明亡后,他要求百家举业习武,继承自己的抗清主张。黄百家拜王来咸为师,尽得内家之妙,功夫精深。这一天,他听说县城高升客栈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,觉得有点来头,便特意来到客栈访问,正好遇见甘凤池,经过一番试炼,百家收凤池为徒,将内家拳等武术一一传授给他。三年过后,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说:『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,如今,离本县八十里的大岚山上,汇聚着各方英豪,行仁义之师,你练就一身武艺,要为人民仗义行侠,正可到那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。后来甘凤池即在那里又拜一念和尚为师学习少林拳法,并开始他一生行侠仗义、行医济世的传奇。迁徙分布
《说文解字》:“美也。从口含一。一,道也。凡甘之属皆从甘。古三切”。可见,甘姓来源于职业。甘姓祖先是上古巫师,以占卜为业,所以说出来的话都是“道”。黄帝战胜炎帝、蚩尤,一统天下后,利用上天赐予的宝鼎,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,制作干支;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,预知节气日辰。按照节气教导百姓播种百谷草木,驯养鸟兽鱼虫。黄帝将掌管天文历法占卜这一重大事件交给第十三个儿子,并封他在甘。后来子孙繁衍,以国为姓,是为甘姓祖先,研究天文历法占卜事。『百家姓章节目录』
相关翻译
相关赏析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ix8.net//bookview/2551.html
热门诗词
- 梦中语 [杜牧]
- 杕杜 [佚名]
- 瑞鹤仙(上元应制) [康与之]
- 醉落魄·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[管鉴]
- 蓦山溪(登历阳城楼) [蔡伸]
- 前出师表 [诸葛亮]
- 更漏子(与黄几叔然烛赏木犀。几叔归而有作,遂次其韵) [郭应祥]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